近年为加快建设“文旅强区”,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积极探索“文旅+百业”“百业+文旅”融合发展新模式,形成了集黄河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、早茶文化、非遗文化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,农文旅和鸣奏响“两化一振兴”最强音。
素有“水旱码头、天下大集”美誉的利通区,目前共有文旅企业及经营单位200余家,培育A级景区8家,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个,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处,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、特色旅游村7个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4家,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个。建成利通区初心馆、利通区黄河农耕文化展示中心、利通区文化馆、利通区图书馆及图书分馆26个,支持镇村建设农家书屋113家、移动乡村大舞台12个。2024年2月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利通区有哪些典型做法呢?
坚持高位推动,激发城市化发展“驱动力”
“以基为要”,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完善。近年利通区积极构建集观光采摘、农耕文化、非遗体验、休闲娱乐、民宿旅游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链条,大力实施黄河文化公园(宁夏段)牛家坊文旅融合项目、吴忠市利通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项目,鼓励旅游重点村镇因地制宜改(扩)建旅游民宿180余家,打造葡园农庄、丫丫农庄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4家,盘活乡村闲置资源,持续完善A级景区、景点游客中心和停车场等功能配套设施,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升,农文旅融合发展“提标扩面”成效显著。
“以人为本”,文旅业态创新释放活力。聚焦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,利通区强化旅游产品供给,在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区新建游客接待中心,成功打造了1处集农耕文化展示中心、特色饮食文化展区和数字动感体验中心为一体的室内公共文化空间,将黄河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、美食文化和现代化科技有机融合,助力4A级景区提档升级。
支持吴吃堡城、光耀美食街、万达金街、万达文旅小镇不断丰富消费新场景、新业态,引进香丁丁、刘三朵、苏子早茶等地方特色品牌进驻运营,旅游业态体系不断丰富。支持利通区文旅投公司运营“漫游利通”文旅品牌,打造轻钢民宿、碧玉民宿、向野花园、林溪客栈等网红民宿;支持大河畔·归山精品民宿项目建设,推动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区、样板区,旅游服务环境持续优化。
坚持活动赋能,释放公共服务均等化“信号枪”
积极筹划冰雪活动。2025年1月委托吴忠市哈哈乐园儿童游乐有限公司在利通区北环路以北,康养路以西(融味坊对面)建设了一处占地30亩的临时滑雪场,活动期间接待群众12万余人次,带动消费17万余元;旱地冰壶比赛2025年已纳入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,由盐池县承办。利通区旱地冰壶代表队由利通街第二小学负责日常训练,现已培育两支队伍,共有运动员24人。
深耕利民文旅体活动。依托“游在宁夏、吃在吴忠”美食招牌,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、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大型品牌文旅消费活动;创新开展“跟着赛事来宁夏、游吴忠、逛利通、品美食”活动,抢抓“五一”消费节点,策划实施“越野‘筝’锋 畅游吴忠 品味利通”文旅促消费“1+2+8+N”系列活动;举办第二届“从利通出发”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、“塞上江南 运动宁夏”2025首届吴忠全国风筝精英赛暨万人风筝嘉年华。年均举办宁夏黄河金岸(吴忠)马拉松比赛、青少年羽毛球等各类体育赛事200余场,配套开展农特产品展销、美食展示,打出一套“赛事吸睛+文化赋能+旅游消费”的文旅体“组合拳”,切实用“舌尖”美味带动“脚尖”进位,把游客“流量”变为消费“增量”。
推进文化惠民演艺。常态化开展非遗过大年、送戏下乡、戏曲进校园等各类惠民文艺演出,年均达400余场次。今年五一,邀请北京演艺集团、宁夏演艺集团等4个专业团队巡回演出,实力唱将云飞、玖月奇迹王小玮、传奇乐队布衣乐队等多名大咖到场,以沉浸式舞台艺术融合歌舞剧、戏曲、相声等丰富多彩的演绎节目,共计组织惠民演出67场次;期间全天候组织汉服NPC巡游演出,同步开展“奇幻狂欢 欢乐盛典”马戏嘉年华、越野音乐嘉年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,演出现场人山人海。
坚持渠道衍生,夯实产业融合“硬底盘”
精品旅游线路吸睛引流。串联“嫁接”景区,针对旅游群体分类,差异化打造利通区研学主题一日游、怀旧主题二日游、乡村休闲三日游精品线路,制定“利通逃跑计划”旅游宣传册,实现乡村旅游业态跨区域联动发展,大力推动乡村游、研学游、露营游等新业态提质升级。
文创周边产品IP亮眼。大力实施文创特色产品打造行动,发展“首发经济”,依托刘三朵八宝茶、强家老醋等非遗品牌以及早茶等特色美食,联合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,合作开发国潮特色文创产品;指导各旅游村镇围绕大青葡萄、富硒大米、灵芝等特色农副产品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乡村旅游精品文创周边,推动产业融合提升纵深发展。依托巧儿刺绣、文花工匠室等文化基地,开展汉服体验、插花、刺绣、剪纸茶话会等多种类型活动,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沙龙,带动文化空间拓宽诸如伴手礼、联名周边等产品,推动提升文旅产业现代化、创新化水平和聚合能力。
坚持文旅共荣,培育非遗传承“新动能”
非遗文化保护成效显著。利通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个,包含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,26个自治区级项目,14个市级项目和18个利通区级项目,形成金字塔式的保护结构。现有非遗传承人143人。其中王德勤、张宝玉、李夏音、陈堃、马国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另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31人、市级传承人70人,利通区级传承人37人。政府主导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已建立18个非遗传承基地。已梳理出不可移动文物69处,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,自治区级文保单位6处 ,普查完成率100%。
非遗文化发展势头迅猛。坚持以“文化遗产利用 + 文旅业态创新”为主线,积极推进“非遗+文旅”研学游一体化场馆建设,强家老醋文化养生园、巧儿刺绣艺术培训中心等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多样化呈现,在石佛寺传统村落建设中嵌入陈氏医技十法、杨氏拳等非遗体验空间,开发医疗康养、武术教学、金丝画等沉浸式民俗展示活动,彰显利通文化“符号”,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活力。
非遗传承路径丰富多样。支持鼓励文艺行业组织、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非遗进校园”品牌。定期举办“非遗+旅游融合发展”等专题培训班,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、高校大学生及文化企业带头人等群体,深挖非遗技艺及内涵,拓宽文化遗产传承培育路径,非遗传承人赵文花团队紧扣剪纸元素开发“汉服”“盖碗”等系列产品100余种,将传统非遗与时尚元素相结合,在传统与时尚交融互动中推陈出新。